外资背景公募当下怎么看港股?

2025年3月19日

近期,港股在走出小阳春后开始调整,市场热点逐渐切换。从走势来看,节后这波涨幅较快,积累了大量获利盘,调整情理之中。但考虑到港股市场整体估值依旧不高,恒生指数目前10PE左右,调整会不会是上车机会?海外资金是如何看港股的?风险点在哪里?

本期我们找到两家有外资背景的公募基金观点,相比其他基金公司,他们更能代表外资想法。

徐成是国海富兰克林基金QDII投资总监,也是著名的“富兰克林三剑客”之一。他的产品今年有种两极分化的感觉,一部分基金受益于港股上涨,多只大中华产品取得不错表现,例如重仓腾讯控股、中国电信、小米集团的国富港股通远见价值上涨14%左右。同时,还有一只国富全球科技互联下跌9%,因为重仓了英伟达、台积电、亚马逊等公司。

港股和美股的相对强弱变化,在他的基金上体现明显。

因此聊东升西落、港股美股,徐成的观点值得一看。

首先,从估值角度来看,判断美股高估、港股依旧便宜。尽管港股近期有所上涨,但整体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,具有一定的吸引力。此外,美股的表现并不理想,尤其是“七姐妹”(指美国科技巨头)的业绩指引普遍低于预期,加上美国服务业PMI指数表现不佳,美股上涨动力可能不足。

在这种情境下,由于美股市值较高,假设有5%-10%的资金流出,将是一笔巨大的资金流动。从具体数据来看,Wind数据显示,目前外资在国内市场的资金规模约为2万亿人民币,而美国“七姐妹”科技巨头的市值高达130万亿人民币。

也正因这点,哪怕只有部分资金逃离美股,也能推升资产价格。例如港股,包括近期创新高的黄金价格,原因就在这。

  1. 配置港股建议长期关注科技行业,短期关注红利策略。从大的逻辑看市场整体,与过去几年相比,当前政策环境更加积极,更多关注扩内需、稳楼市和稳股市,也支持互联网等民企发展,这些为市场提供了较好的拉动作用。

从实业角度来看局部科技,在科技领域,智能驾驶方面的突破是一个积极信号,包括DeepSeek的技术进步也为整个科技行业注入了信心。短期关注红利是因为一些港股公司股息率非常高,从绝对收益角度来看红利股稳健,拿到股息问题不大。例如他持仓某电信就是基于高股息的逻辑,当时就算清楚了自己能拿到几个点股息,加上部分增长,收益也十分可观接近10%。

长期关注科技是因为这些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强,长期整体有机会。更加看好互联网、半导体和创新药,不过短期上涨也需要规避,不要追涨加仓,另外新能源汽车这边有点拥挤,提醒大家要注意。

  1. 美国降息政策虽然不确定但不会对港股造成重大影响。很多人担心美国滞涨问题,因为会影响到美国降息次数,而港股受制于海外流动性。

徐成分析判断认为影响有限,港股除了海外资金还有南下资金会对走势形成支撑。如果投资者确实担心,那么在配置阶段上可以采取定投拉长投资区间的方式。

摩根基金也是一家具有外资背景公募基金公司。目前管理总规模1800亿左右,海外QDII产品规模比国海富兰克林更大,而且摩根大通除了投行和资产管理之外,还有零售金融,他们会充分利用母公司经济团队研究数据来综合判断全球市场状态。

张军认为近期美国回调主要是市场交易衰退逻辑,但根据美国经济团队分析来看,美国没有衰退迹象,反而港股需要谨慎。

尽管经济有所放缓,但摩根维持美国经济软着陆的判断,预计2025-2026年美国GDP增长接近2%。这一判断的支撑在于美国消费者信心仍在50荣枯线以上,且从摩根大通作为美国最大信用卡发卡行获取的数据来看,虽然美国消费者开卡、信用卡透支及违约情况在上升,但整体经济放缓属于正常级别,并非衰退级别。

例如,标普500指数在过去二战以来经历过约10次美国衰退式回调,平均跌幅达24%左右,而当前标普500指数回调约9%,与历史数据相比,这次回调幅度较小。同时,市场恐慌指数VIX约为26,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60-70,也低于去年7月份美股回调时的38。因此,认为此次回调属于正常市场调整。

关于港股,外资现在比较谨慎。他目前管理的摩根全球多元配置一直有港股配置,但占比只有28%左右。因为外资还在评估中美关系、特朗普加税影响、以及中国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。

目前更多将港股视为交易型机会,所以也能从数据上看到,多是对冲基金或者被动配置基金在买入。而且他认为港股恒生科技在上涨后,目前估值不便宜,投资者应该注意阶段性调整风险。

相比于徐成,张军显然对美股更加乐观,认为美股回调是买入机会。而徐成的基金两地有都配置,形成两极分化现状。这也说明,市场估值、市场状态会极大影响基金的业绩,所以均衡配置,远离高估的市场、不要追涨是市场上简单朴素又颠扑不破的道理。

格瑞

这个人很懒,什么都没留下
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