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哪些增量政策可以值得期待?

2025年4月16日

昨天,高层领导在北京调研的时候提到,要沉着冷静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困难挑战,以更大力度促进消费、扩大内需、做强国内大循环,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潜力。

其实之前我们就反复强调过,一旦贸易战开打,今年的整个外贸增速可能会直接归零,甚至是负数,对GDP形成一个明显的拖累,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,根据测算,差不多得出台一个3万亿左右规模的内需政策才能补上这个缺口,否则的话就很难完成GDP保5的目标。

首先, 马上就可以做的,就是降准降息,降低全社会的融资成本,这个效果最为直接,利率降低,一定会刺激消费和购房等需求,之前甚至我们讲过,房地产啥时候能够止跌企稳,就是利率降到跟租售比差不多的时候,那时候租房的需求,就会转化为买房的需求。另外, 企业资本开支的重要考量因素,其实也是利率, 现在经济全面通缩,干啥都不赚钱,收益特别的薄,当政策利率高于净利率的预估的时候,他就啥也不会干,就是躺平。而当政策利率低于他的回报的时候,他才有利可图愿意扩张。所以不是降息没用,而是降那点息没用。目前政策利率还有3.5%,而市场上的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1.6%了,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。所以也说明政策利率明显偏高了。当然央行考量的东西可能更多一些,比如资金空转,比如银行的息差,保险公司的差损,这些都影响着金融安全。再有就是汇率压力,这也是他迟迟下不了决心降息降准的原因。但是我们实际正利率太久了,这个才是一直通缩的根本原因。

其次,继续扩大消费的补贴和支持范围,之前已经搞了两轮消费品以旧换新了,效果还不错的,但大家也都反应力度还是不够,特别是买手机的,6000以上的手机和平板产品,没有列入补贴范围,其实我们可以再搞一轮,再来个3000-5000亿。而且可以继续阔围,把所有的数码产品,甚至家居家装,餐饮服务,旅游服务全都纳入进来,这个补贴15%的是很容易计算杠杆率的,再搞一轮,基本就能创造3-4万亿的消费增量。其实在消费电子和服务消费上搞补贴效果要好很多,因为他是高频的,可重复的消费的东西。不像家电,汽车,大家换一次,可能几年之内就不会再动了。

第三,增加就业支持性政策,说到底促销费的前提,还得是促就业,但是贸易战之后,东南沿海可能很多工厂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这部分用工需求,得想办法给他补上。一个是政府牵头,转入内需市场,另一个是积极扩展新的海外需求,再有就是给这些企业减税降费,降社保缴纳额度,给他们更多的低息贷款。让他们先活下来。总之,稳就业就是稳企业,稳企业,就一定要减负。改善营商环境。这时候大家都困难,如果地方上再因为税收不达标,而增加罚没收入,那企业就真的没法活了。这个是要特别小心的。

第四,新一轮房地产的政策还是要尽快释放,北上广深, 从3月开始,小阳春就逐渐开始凉了,政策的劲已经开始过了,叠加贸易战的因素,楼市后面可能会快速冷却,所以要给新一轮的政策预期才行。其实现在楼市已经这样了,应该尽快放开所有的限购限售政策,让楼市由市场做主。无论是购房人,还是房东,也就没啥念想了。这时候把政策全都放开,其实有利于楼市尽快见底出清。只有房价跌到底了,跌不动了,供需能够对上了,这才有利于稳定大家的消费预期。否则像现在这样,一点一点的出政策,大家就总觉得还没到底。那也就倾向于先看看再说。

第五,增加社会保障,比如医改,养老金改革等等,提高医保支付比例,降低全社会对未来的风险担忧,这个是很重要的,现在居民存款160万亿,这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字,我们可以理解为,这是一笔预防性的储蓄,就是怕未来失业,得病,老无所依,所以从政策端,得尽可能的增加保障,只需要花30-50万亿的保障,就能套出100万亿的消费。所以把未来的保障都码齐了,让大家不再为以后得看病,失业,养老,子女教育而发愁了,消费能力自然会提升。当然全国都做这确实很困难,其实我们可以重点突破,先从全国前20大城市开始。能把这3亿人先保障了,消费能力也就起来了。

总之未来的变局已经开始,外需转内需,茅房模式转向科技消费,间接融资转直接融资,股市的作用也从融资转向了投融资并举。

格瑞

这个人很懒,什么都没留下
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