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问债券的人明显增加,说快帮我看看吧,不得了了,我买个理财也亏了好多钱了,到底是啥情况,要不要赎回?
其实从春节之后,发生巨大逆转的,不光是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,还有我们的股债市场,科技股走强之后,债券就一直在回调,我们做债的主要依据,就是市场无风险收益率,也就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,从2月8日的1.6%,拉升到了昨天的1.9%,一个多月的时间,利率拉升了30个bp,而相应的中债指数,下跌达到2%。那么我们知道,绝大多数银行卖的理财产品,挂钩的基本都是债券基金,那么债券指数都跌了2%,你的理财亏个1-2个百分点,也就十分正常。做股票的可能要开始嘲笑了,说才亏1-2个点,有什么大惊小怪的,我们亏20-30个点的时候,还不是挺过来了。当然话不能这么说,主要是仓位和风险偏好不一样,买理财的人,可能压根没想过,这玩意能亏钱。所以他们买入的逻辑从来都是一把入,然后把所有的钱,恨不得都买进去。所以各个都仓位很重,有的家庭甚至全部资产,都在这个上面,甚至有的买房子的钱,卖房子的钱,也都在这上面,跟炒股票的投资者,拿一部分钱,去投机他是不一样的。你是承担了20-30%的回撤,但那是10-20万的20-30%,人家承担了1-2%,但可能是400-500万的1-2%。
那么为啥会这样?
其实都是央行一手掌控,刻意为之,去年三季度的时候,央行就一直在提示债市投机的风险,但当时没人听他的,后来到了四季度,经济全力保5,他也不敢有太多行动,怕落得个破坏大局的影响,于是市场就越是肆无忌惮,拿央行这个村长开始不当干部,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定调了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,央行还没啥反应,市场已经自行降息了30个bp下去,这就把央行的鼻子都气歪了,预期跑在了政策前面,这也就意味着,即便今年央行再降息,他也是没用了。货币政策如果出台,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于是央行就一直憋着敲打市场的投机行为,否则你们不知道我潘王爷几只眼,于是春节之后,这个最佳时机就出现了,1是开年经济不重要,春节影响,对数据不是很敏感,2是股市被deepseek点燃情绪,科技成长本身就是债券的跷跷板,股市炒科技会助央行一臂之力,而且不容易引发社会情绪。3是贸易战还没来,抢出口如火如荼进行当中,制造业暂时差不了。所以央行就选择在这个时候,对债市发动闪电战,搞了一个偷袭。
按照往年惯例,从春节回来,市场流动性应该宽松一点,央行持续净投放,配合财政把开年的资金发放下去。但今年完全不同,春节之后,央行持续收紧流动性,推高短端利率,给市场形成了负carry,也就是融资成本高于长期利率,使得原来债券借短买长的逻辑完全不存在了。然后就是连续数周的净回笼资金,借着股市的科技热潮,持续给债市放血。近期已经逐渐引发了理财市场的负反馈,也就是一些投资者实在扛不住了,开始纷纷赎回产品,低位割肉出局。
那么问题来了,这轮债市调整啥时候结束,可以说解铃还须系铃人,三个标志,1是啥时候央行打够了,觉得利率的预期修正回来了,调整也就结束了,第2个标志就是,股市那边科技不涨了,没有股市这个跷跷板,给债市放血,央行自己独角戏也就唱不下去了。第3个标志就是风险事件出现,或者经济再度转弱。不是即将公布的社融信贷数据,就是这个月的PMI数据。要么就是下个月的财报期。 股市到了要验证业绩的时候了,但目前的科技创新,还拿不出太多的真东西。
最后说点常识,长债的调整,其实没必要过于担心,毕竟他叫国债,是没有信用风险的,而当前经济仍然是通缩,政策定调也依然是适度宽松,所以央行越是着急,就说明他可能离降准降息不远了。一旦结束了敲打,政策重回宽松,利率还是会下去的。央行这次只是要个说法,我用降息带着利率往下走是可以的,但我如果我没降,你们就抢跑是不可以的,谁抢跑我就揍谁,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。所以把这些东西看明白,就没啥好担心的,这时候反而应该头铁一点。扛几天就没事了。甚至现在已经到了非常不错的,加久期配债的时间窗口。
那么很多朋友可能要问的更明白一些,利率到底要调到哪去,在什么点位是央行的底线,理财和债基,还能再跌多久,未来多久能涨回来?
文章评论